今天的電腦走向單晶片平台的路,「平台」指的是晶片組主機板、處理器、記憶體這三大基礎元件需要互相搭配,才能順利組出一台運作正常的電腦,不同架構間差異有時非常大,針對市場、用途各自不同,在選購零組件前了解自己需求選對應的平台很重要。

認識晶片組 (Chipset),晶片組 (Chipset) 是主機板上最大的晶片,也是平台架構的軸心,至於為什麼叫做晶片組呢?

要認識晶片組在這裡我要先聊歷史,大約在2007年以前分為南橋 (South bridge) 與北橋 (North bridge) 兩大晶片故得名,當時我們通常使用北橋的名稱來稱呼晶片組,北橋主要負責的項目有:

包含記憶體控制器 (整合Memory Controller, IMC)。

包含部份的 PCI Express 匯流排通道 (為了滿足顯示卡的頻寬需求,所以很早就開始將顯示卡用的 PCI-E 通道移到北橋,因為離 CPU 比較近,延遲也比較短,其實記憶體控制器當時放在北橋而不放在南橋也是這個原因)。
做為 CPU 與記憶體之間的橋樑 (這是北橋名稱的由來)。
早期晶片組中,北橋 (NORTHBRIDGE) 的周圍架構:
CPU <== 前端匯流排 (FRONT SIDE BUS, FSB) ==> 北橋 <== 記憶體匯流排 (MEMORY BUS) ==> 記憶體

至於另一顆晶片-南橋呢?南橋在Intel的架構裡面當時又被稱做ICH (I/O Controller Hub),顧名思義是負責掌理各種I/O,其實概略的分法就是頻寬需求沒那麼大的,就通通扔給南橋處理。
因此南橋負責的項目豐富許多,有這些:
High Definition Audio (HD 高品質音效) 或 AC97 音效 Codec
板載 (On-board) 的 SATA 介面
除了顯示卡用通道以外的 PCI Express 匯流排通道
網路晶片的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部份
USB 2.0 / 3.0 介面

以下就是一張典型的早期晶片組 (Intel X48 Express Chipset,大約是 2007 年左右的產品,是末代使用傳統晶片組架構的 Intel 平台)架構圖:

x48_block_diagram.jpg  

然而隨著記憶體頻寬需求越來越高,CPU 的製造工藝也不斷上升能夠整合更多的電晶體,Intel 在 2008 年發佈的 Nehalem 微架構 (也就是初代 Core i 系列處理器) 中正式將 DDR3 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入處理器中,也就是 Integrated Memory Controller (IMC) 架構,至此北橋的功能只剩下顯示卡 PCI Express 通道,逐漸失去其重要性。

之後 Intel 在 2011 年推出的 Sandy Bridge 微架構中,一不做二不休便將 PCI Express 通道也整合入處理器中,從此晶片組只剩下南橋一顆晶片,但基於習慣所以我們還是稱其為晶片組,而同時 Intel 也將南橋的名稱從 ICH 改為 Platform Controller Hub (PCH),之後我們稱呼晶片組時,就是使用南橋的名稱作為平台名。

目前電腦主機板的主要架構:
CPU <=== 直接通道 ===> 記憶體與顯示卡

DMI ( DIRECT MEDIA INTERFACE,DMI 匯流排)

PCH

以下就是一張目前近代的晶片組 (Intel X99 Express Chipset,2014 年推出) 的架構圖,可以很明顯看到 PCI-E 顯示卡通道與記憶體都已經整合到 CPU 之中,晶片組實際上只剩下一顆晶片,稱為 PCH:

x99-chipset-block-diagram.jpg  

接下來我將從 Intel 近年發展的平台開始說起,從處理器到與之搭配的晶片組 (主機板),之後再到選擇相容的記憶體規格,依循這個脈絡走下去。

參考資料

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晶片組 Chipset
    全站熱搜

    john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