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今年初(2016)市場要迎接Ultra HD Blu-ray,客廳影音設備又面臨替換與否的重大抉擇,眼看著又是改朝換代時代,但說真的這是個弔詭的時代....在過去,我們總是能放心的購買由廠商所推出的電影家用媒介,像VHS、LD(棕色)、DVD(粉藍色)直到現在常見的Blu-ray(1080p / 720p)解析度從Standard Definition進步到High Definition(4K / Ultra HD / 3840x2160)。
接下來就是4K Ultra HD解析度,就現在市場上的聲音與動向來說,4K是必然的結果。各大賣場皆有價格低廉4K電視,Sony跟Fox皆會在今年發行各自的Ultra HD Blu-ray,看來這市場未來有好光景!
十年過去了,當年藍光的標準分辨率1080P在這十年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全面的普及,從電視台到視頻網站都不乏1080P的資源,那麼接下來的時間里高清影音的下一個風向標又在哪呢?答案當然就是4K UltraHD了。
我認為未來Ultra HD世代會出現若干問題?底下從頭說明一下,就從電影拍攝開始說起吧,這才叫做從頭說起阿~目前一般的電影攝影媒介/攝影機大致上有下列幾種:
1.底片 解析度:換算約為4K~6K之間,以柯達技術文件來看,可以到8K。
2.Arri Alexa 解析度:Arriraw 2880x1620、Prores4444 1920x1080。
3.RED Epic 解析度:Redraw(R3D) 5120x2700 (新的Red dragon Sensor可以拍6K)。
4.Sony F65/F55 解析度:F65raw 4096x2160 (號稱未來可以拍8K...)。
從資訊裡我們可以了解各攝影機的解析度,光是攝影機就已經有一台Arri Alexa本身的解析度還不到家用4K的3840×2160
而上面這些只是拍攝時的素材解析度,不是你在電影院所看到的最終成品解析度,最基本方法是查詢IMDB,每部片的Technical Specifications大多都會列出拍攝時的攝影機、解析度:
以Evil Dead(2013)來看好了
http://www.imdb.com/title/tt1288558...ref_=tt_dt_spec
頁面上就有明顯列出底下的資訊:
Digital Intermediate (2K) (master format)
F65 RAW (4K) (source format)
這代表原始素材是4K,但是經過後期處理後成品為2K(可能是動畫或是特效需求,這個就不多說明)
或是X-Men:First Class
http://www.imdb.com/title/tt1270798/technical
我們從下面這行字可以看到是以底片為拍攝媒材
Negative Format 35 mm (Kodak Vision3 200T 5213, Vision3 500T 5219),但也有Digital Intermediate (2K) (master format)的字樣,這代表在數位後期製作的時候是將底片以2K解析度進行掃描為2K解析度的數位檔,之後再以2K解析度的數位檔為數位母檔進行後製,想當然爾最後的成品也就只會是2K等級的數位拷貝DCP。
為什麼電影公司要這麼做?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後製這個步驟,所有的檔案都是拆成序列圖檔,不管是調光或是特效軟體,說穿了就是比較高級的"可序列處理之Photoshop",有用過Photoshop的人都知道,開越大的圖檔處理起來則越慢,何況是每秒24格總長度100分鐘以上的片子,那個特效要一格一格加上去,2K跟4K的處理速度是截然不同的,更不用說那個EPIC的5K RAW了....
為何很多電影最終只選擇出2K解析度原因,後期製作是以時間來計價的,4K是比2K花3倍以上時間,拉長製作時間等於增加電影成本,所以在過去幾年、甚至到今年2016電影,為何還用這2K等級來製作,從以上資料可看出,絕多數電影原生素材不到4K就是成品就只有2K,那出4K有何意義嗎?說穿了這電影所製作出的4K家用媒介,只是Upscaling後的成品罷了!這就是我會說的弔詭的時代,家用設備在解析度部分已詭異高出拍攝等級,而廠商也巧妙地回避這問題。
現在不只有4K電影還有8K的,雖然看不出來差別,但願未來不要偷工。
謝謝收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