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是顯卡挖礦的老玩家都會記得2013年那波挖礦潮吧?當時比特幣價格暴漲,顯卡挖礦消息不斷登上主流媒體版面,這股熱潮隨著2014年比特幣自約1100美元大跌至400美元後降溫;之後顯卡挖礦的議題於台灣沉寂了兩~三年直到2017年再度爆發。

2017年的挖礦熱潮不但比當年更加猛烈,另一個大熱的領域「深度學習」也同樣需要顯示卡來做科學運算,這下可苦了遊戲玩家啦,各地方顯示卡常處於「斷貨、無交貨期」的狀態,光華商場附近更是各種流言紛飛:「某某顯示卡廠商單子已經排到三個月後了,要預訂得先全額現金繳清」、「上個月有人開車來一次掃掉了幾百張貨」、「有個阿伯帶著裝著上千萬現金的包包來尋,一家家問卻一張卡都買不到」。

這半年來、財經媒體也沒缺席,大篇幅討論「挖礦概念股」「礦機供應鏈」受益廠商云云;2018年初台積電法說會更公布了「業績受惠於挖礦訂單」的消息,「挖礦作為一種產業」似乎開始被一般民眾認可。有趣的是,比起對挖礦設備的關注,對挖礦本身的討論卻很少見於主流版面,由於資訊變化很快,挖礦又是種「越多人加入、個別礦工的收益越低」的行為,導致礦工們多是自學挖礦,也缺乏主動傳播資訊的誘因,大眾對這個領域還是半信半疑,處於霧裡看花、充滿誤解的狀況;而各種誤解中,最常聽到的是要「拿顯卡挖比特幣」的過時說法。

到底什麼是挖礦?

剛接觸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理論的朋友常會覺得不好理解,很多概念很難找到經驗做類比,於是諸如比特幣是「數位黃金」、用「挖礦」去取得,這些都是便於理解、卻實際有段距離的比喻;「挖礦」的本質是「分散式帳本進行共識機制的獎勵」,「區塊鏈」則是分散式帳本的一種形式。

以往我們熟悉的銀行體系,是種「交易需要第三方與才能進行」的形式;打個比方來說,可以想像一個家庭有一家三口:阿明、阿明爸爸、阿明媽媽,一直以來家裡都是媽媽管帳,爸爸跟阿明需要錢都需要從媽媽那邊進出,即使是爸爸想買禮物送阿明,也需要經過媽媽同意,媽媽扮演了第三方、銀行的角色。

有一天阿明爸爸看到了比特幣的介紹,回家後興致匆匆的說「從今天起,為了防止媽媽記錯帳(順便防止媽媽不給零用錢),我們家要使用分散式帳本的機制!」自此,一家三口都紀錄同樣的帳本在身上,如果任何成員的帳本跟家庭其他成員的不一樣,就代表帳本出錯、會改成跟其他人相同;而如果家庭成員很多,要記錯帳的可能性很低、惡意攻擊的成本也會極高,這就是區塊鏈「無法竄改、不會出錯」的原理。

小明爸爸認為自己相當聰明(媽媽有點不開心),決定帶大家去外面吃大大餐等,這筆帳要怎麼紀錄上去呢?小明一家決定好要用猜拳來決定,最贏的成員負責記新的帳,其他成員照著更新自己的帳本,這時候「猜拳決定」的行為就是系統中的「共識機制」。

最後,為了要讓大家都能開心接受這套系統,有個獎勵記帳的方案:每次猜拳猜贏的得到一百元的獎勵,得到這個獎勵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挖礦」了;如果小明猜拳技術特別好,常常都能猜贏而得到記帳的權力與獎勵,我們會說是小明的「挖礦的算力高」,常常都能「挖到礦」。

這種「挖礦」就是被叫做「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的共識機制;能「挖礦」的加密貨幣都是使用某種POW共識機制,而不同的加密貨幣中,有可能你玩猜拳、我玩撲克、他玩跳棋,這就被稱為不同的「共識演算法」。現在顯示卡不挖比特幣、主要挖以太幣,就是因為幣之間不同的共識演算法產生的經濟考量。

2018年的挖礦認識

評估挖礦所需的費用時,一開始都會先著眼於礦機的購買成本,不過在長遠角度而言,主要的變動成本:「電費」,才是能否維持的關鍵因素。

 

要挖礦都是用這種的專用ASIC挖礦機,只有新興虛擬貨幣你才有機會挖到、並獲利!

img-1518489748-27711.jpg  

2013年前用顯示卡挖比特幣的確是主流,但隨著當年的幣價大漲,市面上開始出現了各種「比特幣ASIC礦機」,這種使用特製ASIC晶片、專門計算比特幣共識演算法「SHA256」,除了做比特幣挖礦之外就沒有任何用途的機器,憑藉相同耗電卻千百倍於顯示卡的算力、直接把顯示卡礦工打的落花流水從市場中消失,自此比特幣挖礦成為了高資本密集也很奇特的行業,每新一代ASIC礦機出現後上一代礦機就被打入廢鐵區。

以太幣(ETH)的發布自2015年開始,吸收了比特幣的經驗而設計名為「Ethash」的共識演算法,它在運算過程中記憶體佔了重要角色,由於製造這種演算法的ASIC晶片,不比直接使用顯示卡挖礦划算,因此阻止了「以太幣ASIC礦機」的出現。

 

顯卡挖礦是挖新興虛擬貨幣,比特幣不是用電腦挖、硬體挖是用金錢投資像買股票情況一樣賺買進賣出高低差價來獲取利潤的,現在連挖乙太幣都有乙太幣礦機(ASIC晶片)了

img-1518489671-99042.jpg  

加密貨幣的戰國時代

朋友們別再誤會!去年年中開始的挖礦潮、顯示卡缺貨,還有各種學生宿舍偷挖礦、住家挖礦引起火災的新聞,大都在挖以太幣、而跟比特幣沒什麼關係。

許多新設計可挖礦的加密貨幣,如零幣(Zcash)、門羅幣(Monero),都會強調對「ASIC晶片」的抵抗性,並以不同的共識演算法,希望能避免比特幣挖礦過度資本化的問題,但事實上,當年號稱抵抗ASIC晶片的萊特幣(LTC)還是出現了ASIC礦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共識演算法的設計增加了這種晶片出現的難度與獲利效益,但在幣價高漲時仍產生設計ASIC晶片的誘因。

也因此更出現了如「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現存幣數量多、持有久的節點,有更高機率獲得記帳權並得到獎勵)等無須挖礦的共識機制,希望能解決「工作量證明」可能產生的集中化、還要消耗太多資源用以發電的問題。

是時候放棄以「比特幣」「山寨幣」來代稱所有加密貨幣的說法了,翻開2018年的統計可以發現,比特幣從以前常居八、九成的市場份額跌到不到四成,而以太幣自去年年中佔據市場四成份額的高峰後,也逐漸減少到現在約占兩成的狀況,其他各幣合計共有四成的占比。

加密貨幣的版圖不斷變化,比特幣為共主的春秋時期已成過去,現在正進入由以太幣領跑,數百種加密貨幣蓬勃發展的戰國時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顯卡挖礦 挖礦
    全站熱搜

    john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