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早期存儲設備有關,我們現在常用的存儲設備並不是一早就出現的,早期一種叫「軟碟」的設備才是主流,它從8吋、縮小到5.25吋、最後到3.5吋。其中3.5吋就是對應A碟,容量僅1.44MB速度慢。
由於它可裝可拆,所以在80、90年代曾是主流存儲硬體。5.25吋則對應B碟,容量也才1.2MB。雖然軟碟已被淘汰,但原本佔用的碟符仍為它保留着,所以系統碟符是從C槽開始的。其實現在我們的日常中還是有軟碟痕跡的,那就是我們的「保存」鍵!
你知道硬盤為什麼被叫作「硬碟」嗎?
由於軟碟容量太小而一直限制着電腦的發展,大容量存儲設備的研發是首要目標。大容量存儲設備在早期被研發量產出來時非常巨大,能達到兩個冰箱的體積,以噸計算的重量。
相對於軟碟採用可彎曲、薄塑料片等特性的柔軟材料而被命名為「軟碟」,大容量存儲設備卻是由鋁、玻璃等鋼性材料製作的。
體積及材質上軟硬程度的差別,直接將這新的大容量存儲設備命名為了「Hard Disk」「硬碟」的名稱就這樣被確定下來。
製造成本和技術是早期硬碟和軟碟處於困境的原因,這讓它們無法普及到消費市場。
直到製造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容量變大、體積縮小的3.5吋機械硬碟(HDD)出現之後,硬碟才逐漸被重視,走向了輝煌,成為電腦主流存儲設備。
那麼在硬碟成為主流之前,存儲設備又有哪些?
軟碟硬碟這種兩種存儲介質大家多少都知道和了解,但還有一種存儲,是現在千禧世代都看不懂的東西,那就是打孔紙卡(穿孔紙帶)!
在硬紙板上打孔記錄信息,信息就存儲在這些孔裡,實屬硬核。雖然現在在電腦上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還是能接觸到,比如考試用的答題卡就由此演變而來。
不少朋友小時候用過的磁帶,也曾是電腦存儲數據的介質。磁帶現在已經遠離了大眾的日常使用,但在一些企業級存儲備份中仍有它的身影。
除此之外,還有輝煌一時的CD光碟片,在以前能用來聽音樂、看影片、還能承載各種數據。光碟用來重灌系統。而後在筆電的輕薄設計潮流之下,光碟片逐漸淡出了視野,光碟也就慢慢淡出電腦存儲界。
謝謝收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