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舞曲的朋友應該對EQ不陌生,英文全名Equalizer(均衡器),常見於各種音樂播放器材,包括 CD 機、DAP、串流播放器以至於手機、電腦的播歌軟體,用來調節音樂的不同頻段聲音輸出,增減人聲、低音等等。這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常見的EQ設定,並且瞭解一下手動調節不同頻率的 EQ 究竟有甚麼效果,大家用這功能的時候更容易調到自己想要的音色。
頻率響應及 EQ 調節
講 EQ 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也就是耳機、喇叭、DAP、CD 機、擴大機器材都會看到的重要規格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各種器材播放音樂或者音效時,可以重現到的聲音頻率的範圍。常見的頻率響應標示是 20Hz-20kHz(+/-3dB)、50Hz-21kHz(+/-3dB)等等,表示在接受同一個電壓、不同頻率的訊號時,20Hz-20kHz 或者 50Hz-21kHz 的響應(Response)音量變化在 +/-3dB 之內,是常見的標準。而 15Hz、22kHz 等超低或者超高頻可能 -4dB、-5dB 甚至更多,音量下降到太低、「響應」得太差,就不算在頻率響應的範圍之內。
音響器材可以重現的音頻當中,通常頭同尾(超低頻及超高頻)的輸出(音壓)都會衰減得很厲害,所以並不算入「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的範圍,不過就依然可能是「頻率範圍」(Frequency Range)。
而頻率響應的曲線愈平直,通常代表聲音的還原度愈好,雖然未必表示音色靚或者好聽,但就可以「1:1」地重放輸入的音效,是監聽喇叭、監聽系統較為追求的規格之一。而 EQ 的調節就是通過調整不同頻率的響應,推高或者降低某些頻率的音效輸出(增益),來調整器材的音效,獲得想要的音色。
通常錄音室監聽喇叭(Studio Monitors)會較為著重頻率響應曲線要平直,Hi-Fi 向的喇叭則通常偏向加強了部分低頻及中高頻。
了解不同頻率對應的不同音效
不同用家有不同的音色偏好,不同器材也有不同的音效偏向,如果喇叭或者擴音機、播放器完全「唔啱聽」當然無法強求,不過如果只是小調整讓音色更啱聽的話,EQ 就可以幫忙。EQ 的調節首先要「有的放矢」,了解不同頻段其實對應哪一些聲效,有助大家更易調校到心水的效果。
16kHz - 20kHz
很多人都未必聽到的高頻到超高頻段,電子音樂、古箏、鋼琴的泛音屬於這部分。雖然聽不到但依然會影響高頻亮度和音樂空間感,太少會有焗聲的情況,太多就會顯得飄忽不穩定。
12kHz - 16kHz
鈴、三角鐵等高頻泛音、小提琴擦弦聲的頻段,壓得太低會讓樂器失去個性和質感,推得太高會有毛刺感。
8kHz - 12kHz
音樂主要的高音區域,長笛、短笛、小號、雙簧管等高音管樂器所屬頻段,適當的推高會讓人覺得高音豐富而明亮,但太多就會有尖銳、刺耳的情況;太少的話音樂就缺少活力和感染力。
4kHz - 8kHz
部分女聲、吹奏類樂器所屬的頻段,影響人聲的清晰度、明亮感。這部分頻率太少會讓音樂變得平淡,太多就會太過刺激尖銳,人聲可能出現齒音。
1kHz - 4kHz
人耳最敏感的頻段,影響人聲清晰度、音樂層次感,適當推高有助提升聲音的清晰度和明亮感。太多則會有粗聲、厚聲的感覺,太少就會覺得焗聲、語音不清。值得一提的是 1kHz 是音響器材測試的標準參考頻率。
300Hz - 1kHz
呈現音色的厚度和力度的頻段,也是人聲歌唱、對話的頻率,適當加強可以提升清晰度喉音及人聲磁性。太多同樣會降低清晰度,太少則讓人聲變得單薄、模糊,音色變得鬆散。
150Hz - 300Hz
男聲的低頻頻率,也是樂器中和弦的根音頻率所在及很多超低音喇叭的頻響上限,影響音樂的厚度、力度,適當加強可以讓音效更震撼、低頻更紮實。太少則會讓人明顯覺得缺少低音、力度不足。
60Hz - 100Hz
影響低頻厚度、包圍感的頻段,也是大鼓、大提琴、鋼琴等有極低頻率樂器的部分頻段,適當的呈現會讓音色更厚實,太少同樣會缺得缺少低音、有氣無力,太多則會轟耳。
20Hz - 60Hz
人耳可聽聲音的最低頻段,呈現音樂和聲音的空間感,很多器材無法表現到這個頻段的聲音,不當的調整可能影響音色和聲音空間的協調性。
常見預設 EQ 及效果
當然,不同器材可以調節的頻段數目和幅度都不盡相同,不過有了上述頻率頻段對應哪一類聲音以及效果的認識之後,要手動調節 EQ 就更有把握。另外,具備 EQ 調節的器材通常都會提供一些預設模式,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這些預設值的效果。 常見的預設 EQ 包括:
● 流行(Pop)
● 搖滾(Rock)
● 古典(Classical)
● 爵士(Jazz)
● 人聲(Vocal)
● 電音(Electric)
● 現場(Live)
當中「流行」通常會加強中、低頻段;「搖滾」則是加強高、低頻段,減少中頻;不過不同器材的 EQ 預設其實對頻率響應的調校多數都不會完全一樣,同樣是「爵士」、「人聲」的 EQ 預設,音色可能也不盡相同,雖然效果有時會幾相似。
不同器材提供的 EQ 預設都不盡相同,以 Shanling M8 為例,就提供了 Classical、Live、Pop、Ball、Rock 等預設。
Pop 的設定多數是加強一點低頻和高頻,不過也是不同品牌、器材會有不同「定義」,效果未必完全一樣。
先試數碼濾波再調節 EQ?
預設 EQ 的切換通常都好方便,所以不妨各種設定都嘗試一下。不過想要調節音色,在改動 EQ 之前,如果器材或者 DAC 解碼晶片有提供數碼濾波(Digital Filter)選擇的話,最好先嘗試數碼濾波功能。因為後者通常是 DAC 晶片自帶的硬件設計,雖然音色的變化一般會小一些,但基本不會影響音質。而 EQ 則是軟件調節,可以相當靈活地調校音色,不過對音質有或多或少的損耗,所以通常不宜過度調校,最好在 +/- 6dB 以內。建議小幅度的調節,在微調音色的同時保留原有的音質,會是更合理的做法。
如果播放器、解碼、DAP 等有提供數碼濾波的選擇,可以先嘗試這方面的設定,通常對音質損耗較少(甚至沒有損耗),然後才嘗試 EQ 的調節。
來源
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