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部分的唱臂是以重錘往前移動,獲得唱頭往下的壓力,通常稱為針壓,另一種是以彈簧把重錘提起 (往上拉),讓唱頭產生下壓力,這種叫做動態平衡唱臂。

▼圖片中唱臂是Micro Seiko MA-505【詳細規格】,有名的一隻動態平衡臂,旋鈕可以控制拉力大小,進而改變針壓。但你也可以調鬆這條線的張力,完全放鬆,然後移動重錘得到針壓,變成靜態平衡唱臂。
唱盤_0.PNG 


  上面大顆黑色轉鈕,是平衡嗎?是的~不一樣唱頭會有不一樣重量,靠重捶去調整到平衡,再由彈簧加壓到需要的針壓,這是動態平衡的作法。


唱盤_1.PNG
上圖中紅色箭頭是調整針壓?那如何調針壓?旋鈕歸零,重錘調到平衡,然後將小旋鈕轉到你要的針壓。

  一般重錘與動態平衡唱臂的聲音不大一樣,發燒友比較喜歡靜態平衡的聲音。如果您有這支唱臂的可以玩玩看,各聽兩三天比較一下。

▼▼請看 A (唱臂)、B (唱頭)、C (轉盤)三個地方,唱臂、唱頭、轉盤三個誰對聲音影響比較多?


唱盤_2.jpg 

  大部分人的經驗會選擇B(唱頭)為何這樣?因為大多數的人摸過的唱頭遠多於唱臂,所以唱臂的影響通常會被低估。

  通常唱臂是排第一,好的唱臂設計,可以延伸頻寬兩端(頻率響應的高音與低音兩端),不用裝高貴的唱頭,也可以發出好聲音。許多在市場上活下來的唱盤 (指二手行情很好的),通常是唱臂的功勞不是轉盤。

  第二才是唱頭,因為它更換容易,較易做評比,也常常換了高價一點的唱頭,會有明顯提高音質。

  第三個對聲音影響不大的是轉盤,台灣機械加工在45年前就很厲害!所以軸承問題不多 (但是會搖晃得還是很多),轉起來很安靜。轉盤有一個重要的數據,稱為轉動慣量,轉動慣量越大的轉盤,聲音飽和度越高,音質沉穩,簡單形容就是有用丹田在唱歌的意思。

轉動慣量如何加大?
一是加重盤面整體重量,超過3.5Kg以上歸為高級轉盤,但也不是一直加重就很好,一是邊際效應,差不多加一倍的到7Kg會聽得出有差別,持續加到14Kg的聲音差異就降低了。

二是將轉盤重心往外偏移,相同的轉盤重量下,重心外移的會有較高的轉動慣量。

三是加大轉盤面積,最大的曾有到直徑40公分的,多半是電台使用,圖中是Micro DD-8 ,除了加大盤面以外,重心也外移,得到不錯的轉動慣量。

  黑膠唱盤裡還有個唱頭的放大器,對於聲音的影響遠大於以上唱臂、唱頭、轉盤這三項。 

唱盤_3.jpg 
  我該選MM(動鐵唱針較鈍)還是MC(動圈唱針較輕盈) ,基本上建議以MM(不貴負擔小)先入門,玩一段時間熟手了,在來接觸MC唱頭。我手上有許多MC唱頭,聽一圈下來,我最後還是回到MM唱頭,這要說很久的故事,簡單說,MC 唱頭通常把高音調的很搶耳不耐聽,然後,靠所謂的匹配電阻電容,殺掉一些高音,而且,沒有一定規範,讓你自行調整,也就是亂調而選擇自己喜歡的聲音,容易錯了!自己也不知道!

  MC唱頭的輸出(電壓)小於MM唱頭約十幾倍,所以需要多放大一級,才會跟MM一樣(電壓)準位,一種是加裝昇壓器,升高電壓再進入MM唱頭放大器,另一種是由MC唱放直接放大(多十幾倍),哪一種聲音比較好聽?

  我建議用昇壓器,因為有效傳輸加上沒有負回授,聲音是我喜歡的大開大闔那種,比較沒有修飾的聲音。MC唱頭放大器直接放大的話,因為多放大一級,通常需要加裝交連電容,以及拉一些回授來讓線路穩定(放大器數據會變好),得到好聲音的機率不高,或者要花非常高的代價。

  好的MM唱頭放大器也是很好聽,而且樂器的音色正確。那MI(唱頭)呢?MI結構跟MM唱頭一樣,MI結構就是鐵心 (I=Iron),跟磁鐵 (M=Megnet) 互換位置。

  談一下唱頭放大器 ,唱頭的輸出很小,大約是CD(光碟片)輸出的1/1000(倍),加上壓片前有經過RIAA迴路,將低音振幅壓低,這樣一來低音的刻片振幅才不會太大,每一面才可以記錄25分鐘的音樂,如果沒有這個RIAA迴路,一面恐怕只能刻下三分鐘音樂。

所以唱頭放大時也必須經過這個RIAA迴路,每個頻段(頻率響應曲線內的各個頻率點)放大倍率不一樣,才會有正常的聲音。放大的元件有三種,一是OPA(運算放大IC),二是電晶體,三是真空管,只要線路得宜,沒有誰一定勝出,但我個人是比較不那麼喜歡OPA的聲音,當今消費音響唱放都是運算放大IC無一例外。

▼(圖片取自網路)圖片中顯現的,就是一台唱頭放大器,可以選擇 MM 或是 MC 唱頭 (因為有不一樣的放大率),可以選輸入阻抗 "匹配",有這個功能選項的,99% 都是 OPA 放大器,利用負回授的量,來控制放大倍率。這一點也是我不喜歡 OPA 的地方,有時候負回授拉太多了,聲音的開放性變差許多。
唱盤_4.jpg

 

▼RIAA 迴路,不一樣頻段的放大率,看紅線部分,左邊頻率愈低,放大率愈大,中音次之,高音的放大率最小。
唱盤_5.jpg

 

▼典型的OPA放大迴路,LM4562官方建議線路,線路一樣,也會由於不一樣的佈線,不一樣的電源供應方式,而有不一樣的聲音表現。
唱盤_6.jpg

 

MONO唱片可以買嗎?
  大約是1954年~1958年這幾年,唱片公司開始研究立體音錄音,那個時代沒有音像定位的觀念,或是說尚未成熟,所以許多號稱立體錄音的片子,只是左右聲道有著不一樣的聲音,像是爵士樂的鋼琴以及小號在左邊,BASS以及鼓組在右邊的狀況。這期間為了讓單聲道唱頭以及立體聲唱頭都可以使用,還會特別加註說明,多半是寫在唱片背面的下方一行小字。

唱盤_7.jpg

  那時代的錄音器材不怎樣進步,就算是有兩隻麥克風,也是混音為單聲道,所以頻寬不會很好、多半回授量也不多,聲音幾乎都沒修飾、大家一起錄音 (沒有後製作分軌混音)沒有定位感,不是大家習慣的Hi-Fi錄音,但是音樂性真好,我很喜歡。

  過了2、30年以後,年輕人不知道立體聲相對於單聲道,發行的唱片也就沒人可以去標示立體聲了。

台版唱片可以買嗎?
   一些經驗分享,聲美,亞洲...等比較大公司,通常品質好一些,台版的膠質,通常沒那樣好,簡單包裝的片子,都是用回收膠去壓的,基本的噪音洗不掉。國、台語片,通常片況都不好,所以狀況好的都很高價,復刻版的國台語片,很多比不上40年前的B版片,當年一片賣20~40元。整體說來要好好聽音樂是還可以的。

唱盤_8.jpg

那請問日版唱片呢?
  日本愛樂者很愛惜唱片,片況都非常好,以壓制品質來說,我是認為部分小輸歐美片,但也有一些小贏的,整體來說便宜又好。專賣歐美版的,看不起日版,說是收了沒價值,不用理他,音樂聽的快樂就好。

CD / LP(黑膠唱片)哪一個好聽?
  這種比較很多人做過了,答案不一。我的心得是這樣,在一定等級以上的機器,原始出版的載體,通常表現會好一些,或是打平。

  原始就是數位檔錄音,出版CD的,再出版黑膠的話,音質會跟CD非常相像。原始是出版黑膠的,要出CD的話,一是用原始盤帶,轉成數位檔去壓成CD,另一種是用黑膠播放,錄下聲音再轉數位檔,而做成CD,這流程就會因為唱頭 / 唱頭放大 / AD 轉換器而影響聲音。

  再說一次重點,需要一定等級以上的機器,才可以發揮到各種重播媒體的最好聲音。 

  早期CD都會有這頁文章,告訴樂迷,CD唱片是什麼~~~有些CD唱片的內頁,則是簡單敘述:在1992、1993年左右,索尼唱片的部分歌手,想嘗試不一樣的音場呈現,就有DAD的呈現方式。
Enya這張Watermark是數位錄製,如果依照老師的解釋,這張專輯的黑膠跟CD所呈現狀況,應該是不相上下。Enya這種電子樂器為主的CD還是比較佔優勢 除非你的黑膠等級高而且你很會調。

唱盤_9.jpg
唱盤_10.jpg 

 
唱盤_11.jpg 
唱盤_13.jpg 
唱盤_12.jpg 
  我想音響器材最重要的是還原音樂載體所呈現的原音,一定等級的器材是比較有機會聽到原音重現與更多細節,但好不好聽牽涉太多因素,例如音樂類型,個人喜好,聆聽環境空間。好比一般擴大機有高低音的調音旋鈕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調整,甚至有些器材還有等化器,所以聽到的是原音,還是調音後的音樂,這是見人見智,又常有戴上耳機或在汽車裏聆聽,卻比家中器材好聽的狀況,好不好聽是受心情左右。

CD、LP做成音樂的當下,就決定好不好聽了,載體不是問題。

請問單買LP的配件不含轉盤台子要花費多少?
  黑膠機器含唱臂,不含唱頭以及唱頭放大,約是7500可以買到不錯的機器。「LP的配件」是指什麼?看語意似乎是唱臂、唱頭、唱放,配件是指馬達 控束 唱臂。

唱片鎮需要嗎?
  先搞清楚唱盤工作原理,轉盤帶動唱片轉動,只是靠著唱片本身重量,與唱片與轉盤之間的唱片墊上摩擦力而帶動,這時侯如果有個下壓力,可增加摩擦力,唱片會受惠於轉盤的能量。180g唱片就是有這個好處。

  所以下壓力愈重愈好,但是太多(唱片鎮的)重量會影響到轉盤速度,或者是軟盤的平衡會跑掉,所以有一種唱片鎮,是以鎖緊中心軸的方式產生下壓力,不是靠重量下壓的,就可以有效降低上述的兩個缺點。

  最近發現一樣東西,可以不用唱片鎮,效果也很好,就是矽膠唱片墊,利用矽膠表面的"澀感" 可以有效的帶動唱片,誇張一點說,已經跟轉盤結合在一起了,效果真的不錯。但矽膠會不會有容易黏棉絮的問題啊?拿去水龍頭沖一下水就可以。

▼鎖式唱片鎮工作原理,利用中心軸鎖緊方式,來增加下壓力。
唱盤_14.jpg

針桿斷掉的原因?
快要進入冬天了,跟各位提醒一下,外套的下襬,還有毛衣、圍巾,都有拉斷唱針的經驗,操作唱臂時,注意一下這些服飾。

唱盤_16.jpg

入門唱頭的選擇
  這是三家唱頭的大廠,也是我建議購入的品牌,稍微分析一下各家優缺點。(Shure去年已經停產唱頭)

  Ortofon-聲音本質正確,音樂性好,耐久性中等,鋁質針桿容易氧化,OM系列非常超值,古典樂、爵士樂都OK,二手的VMS系列我也很推薦。

  Shure-聲音本質很好,適合流行樂,V15、M97古典很好聽,鋁針桿用料很薄,常常銹蝕或是不明原因針尖就沒了,一聲道沒聲音也算常見,

  Audio Technica(日本鐵三角AT)-製造品質非常好,從二手唱頭都是好的就知道他實在是耐用,音樂性略輸給Ortofon,AT-15、AT-14、AT-120、AT-150二手唱頭便宜好用。MC唱頭的AT33 PTG系列,針尖做的很長,見過很多斷掉的,不推。AT家的MM唱頭,結構有一部份是跟MC一樣,好處是懸吊的硬度可以調整,有興趣的話,我可以調到像MC的聲音。

  SHELTER、Micro、GOLDRING、Technics,它們的品質也都很好,DECCA有一顆無針桿唱頭,我非常喜歡,DENON DL-103 聲音樸實無華,缺點就是針尖是圓頭,少了細膩感。

唱頭規格要看那些?
原廠提供相當詳細的唱頭規格,可以先看這幾項:
頻寬-20~25000 Hz
針尖樣式-整隻,橢圓
針尖半徑-r/R 數值,以 uM 或是英制 mil 表示。
針壓-1.8g

* 針比較細的,高音比較好,但不一定好聽。
* 針比較粗的,通常價位低,聲音也差一些。
* 建議針壓要遵守,發電磁場才會是最佳位置。

公制 / 英制 換算
uM / 25.4 = mil
18 / 25.4 = 0.7 mil

r / R 代表的意思 ,橢圓形唱針,兩個方向的圓弧半徑,其中小 r ,是接觸唱片的部分,大 R 的數值不可以太小,太小就變一根針,到唱片溝槽底部,聲音就不對了。

唱盤_17.PNG

MONO唱片一定要用MONO唱頭嗎?
不管是 ST 或是 MONO 唱頭都可以使用,原汁原味的話,就需要買隻 MONO 唱頭來用在單聲道唱片,不過我可以提供一個小撇步,讓你體會一下 MONO 唱頭的感覺,很簡單,將唱頭的白、綠兩隻腳短路就可以,然後由紅、綠接線將訊號接出去,單聲道就剩下R聲道有聲音。接線方式請看:

▼另一個角度說明
唱盤_18.PNG

 

▼單聲道輸入到唱頭放大,放大以後如果想讓兩喇叭都出聲音,用一條一變二分接器,接到擴大機的 LR 輸入端子,這樣兩聲道音質完全相像,標準的 MONO 聲音。
唱盤_19.PNG

 

▼MONO唱頭容易搞出很多哼聲,這樣子的接法是最好的,
唱盤_20.PNG

介紹一下直切臂唱盤
  直切臂唱盤就是不想容忍循軌誤差,所設計出來的產品,通常有個非常滑的滑軌,唱臂裝在上面,靠著溝槽紋路把唱臂往內圈帶動。

  除了滑軌以外,另一個特色就是比較短的唱臂( 唱臂太長不好帶動 ),唱臂短,聲音就活潑,高音漂亮,缺點跟這一項也是有關,就是低頻少了些。滑軌是靠空氣做介質,所以需要一台打氣機,不斷的把高壓空氣送到滑軌內部,再由非常細小的孔徑吹出,在兩個接觸面持續供應空氣,滑軌就可以滑動的非常順暢,這型的唱臂也稱為 氣浮式唱臂。

  我曾經在音響展時,請廠商用氣浮臂以及9吋直臂做比較,同一顆唱頭,同一台唱放,直切臂的低音明顯的輸給 9吋直臂,這點是因為唱臂長度的關係,物理上的特性就是這樣。

  直切臂事實上也證明一件事,循跡誤差雖然重要,但只要合理調整,在小量的誤差下是不會影響聽音樂的。

  日本也發展出很多直切盤,不是做氣浮方式,而是以馬達拉線帶動,感知器作在唱臂兩邊,當檢知角度跑掉時,馬達就移動唱臂座,讓唱頭保持在直切狀態。

▼直切臂唱盤 (圖片來自於網路)
唱盤_21.PNG
唱盤_22.PNG 

  YAMAHA PX-2看來相當穩重,日本黑膠機發展到後期時,出現很多這樣造型的機器,重量都很輕,價格也很低,再過沒幾年,黑膠機就走入歷史了,其實想說的是,電子循跡技術其實不難。

▼日本黑膠唱盤後期時的直切臂唱盤
唱盤_23.PNG
唱盤_24.PNG 
唱盤_25.PNG 

  唱臂的質量、材質、惰性三者並重,直切臂唱盤用塑膠做唱臂看了也不想買。以當今技術來做唱臂根本不是問題,所以廠商就開發往高價方面產品走。

 

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john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