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始之前先問你一個問題,GPU市佔率第一的廠商是哪家?NVIDIA?AMD?是Intel!從1998年推出唯一獨顯i740之後直到今天再也沒涉足獨立顯卡市場,從2008年一代Core i系列開始只要你買了他們家處理器,基本上就會一起買一塊Intel內顯。

  你想說Intel還有帶F的處理器(無內顯),這些處理器只零售,你看套裝機有幾台在用?除了綁銷售帶來的內顯能獲得這麼大的市場。還有個重要因素,其實大多數PC不是被遊戲玩家買走,公司裡那些用來打字的電腦、你家門口小超市的收銀機、銀行裡的電腦、圖書館裡的電腦……對於這些應用來說。顯卡最重要的功能是穩定不出錯的把東西顯示在螢幕上,偶爾需要幫處理器解碼一下影片,功耗盡可能低就可以了。

  至於3D效能?壓根沒人在乎!就算輕薄筆電,這種偶爾需要效能的場景,用大一點的內顯也能應付,所以夠用的性能、足夠低的功耗,成熟穩定的驅動,加上優秀的影片解碼性能,這才是內顯致勝法寶,那為什麼Intel有做GPU的能力卻一直不做獨顯呢?其實不是Intel不想做,他們在2007年的時候,已試圖重返獨立顯卡市場,那時候他們提出一個叫Larrabee架構,本質上就是一個精簡版,順序執行的x86架構GPU,用來搶當年震撼世界的引入CUDA通用計算技術NVIDIA G80的飯碗,然而用x86造GPU這件事畢竟還是有點難,所以Larrabee最終還是無疾而終了,直到最後也沒變身成顯卡。反倒是在幾年之後化身成為Xeon Phi協同處理器,繼續做起通用計算老本行,只可惜和圖形無關。

  終於,在2021年Intel帶著DG1獨顯,再次敲響獨立顯卡大門,而Intel的野心當然不只是DG1那種弱雞,於是帶著Xe HPG架構,今年Intel先推出可以比肩GTX1050Ti,這種入門卡競爭的A380,接著劍指RTX3060等級甜品卡的A770和A750,也終於如約而至。聊架構前,我們先來看這兩張的實物,別的不說,顏值來說,我覺得這兩張Intel原廠卡已經好看到了,我願意收藏的程度,類似膚質表面處理,標準10.5英寸雙槽無越肩體積,看起來像LCP材質風扇加上外面一整圈高光材質點綴,和現在普遍越來越大的顯卡相比,這張顯卡克制的設計風格反倒讓人眼前一亮 正面曲面導風罩設計。和現在市場上常見棱角設計也形成了鮮明對比,背面帶著紋理背板寫明這兩張顯卡型號。A770側面除了8 + 6pin供電接口外,還有個小接口,其實是用來接USB,沒錯!它控制RGB的方式是通過USB,說真的,這有點傻,哪有顯卡還要插USB的!

  接下來,我們看看PCB,A770和A750兩兄弟搭載的都是ACM-G10核心,也是這一代Arc顯卡中的旗艦核心,它使用台積電6nm製程,內含217億個電晶體,面積406mm平方,這意味著它的規模比2080Ti上TU102核心還要大!跟3060的GA106小核心比,更大了不少!甚至電晶體數量已接近3060兩倍,說明Intel還是塞了很大規模進去,公版小巧PCB佈置6相核心供電,這規模在顯卡普遍變得十分誇張的今天不算很高。但應付A770這種180W TDP的產品還是足夠了,何況我還是希望顯卡能做的越小越好,這張公版A770用的是18Gbps三星GDDR6顯存256-bit、16G規格比4070Ti還高,也不知道能說什麼好!

  這顆核心的內在遠遠比它的PCB更有趣,A770和A750搭載ACM-G10核心是基於Intel Xe HPG架構,這架構可以說是脫胎於11代之後Core內顯的Xe-LP架構,但又對更高效能的需求做了針對性的優化,首先Xe-HPG GPU裡面就像NVIDIA的GPC一樣,分成很多個Render Slice,每個Render Slice又包含4組Xe-Cores,每個Xe Core裡面包含著基礎計算單元,每個Xe-Core裡有16組計算單元,每個計算單元又分為XVE和XMX單元。XVE單元的定位比較像N卡的CUDA核心,擔負浮點和整數計算力,但與內顯Xe-LP架構不同,Xe-HPG這次還加入了XMX單元,也就是“矩陣單元”和nvidia的Tensor Core類似,XMX單元的加入也和XeSS這個超分辨率技術有很密切關係,我們待會兒聊到XeSS的時候再聊,在計算單元外,每個Render Slice模塊裡還包括四個光追單元,從規格上來說,這張卡的光追效能應該很有看頭,我們待會也來詳細測試一下。

  A770這張卡搭載的是完整ACM-G10核心,包含8個Render Slice也就是4096組流處理器、32組光追單元,而在8個Render Slice模塊外,每個G10核心還包含16M L2緩存,這個L2緩存大小可說是相當大,但Intel也沒有因為搭載巨大的緩存而縮水顯存位寬,這意味這張卡的4K表現可會很值得期待,待會兒我們也會在實測中來看看到底是不是這樣。圖形部分以外,ACM-G10包含兩組Media Engine單元,我們待會兒也會實測一下它的編、解碼效能究竟如何?

  A750是在A770基礎閹割了3584組流處理器,也就是關閉其中一組Render Slice,待會我們也會來看看這兩張卡的差距,為了讓各位直觀了解A750和A770兩兄弟到底是什麼效能水平?找來了當今主流甜品卡3060和6600XT,同時也買了當今二手流通率居高不下的RTX 2070,來看看這兩張卡和他們相比的效能表現吧。

  首先,來看看3Dmark 3Dmark裡,Intel這兩張卡依然延續了內顯時代的特色,那就是跑分無敵高,DX12測試Time Spy裡A770甚至已超過13000分。已經可以和3070和6700XT扳手腕了!但是Intel的Xe架構一直以來跑分都比較高,有這個表現也不意外,比較意外的是A750和A770的差距不大,比規格上的差距小很多,而在DX11 FSE測試中A770和A750也要高於參測的其他卡,6600XT在這裡也有亮眼表現,兩張N卡繼續墊底,在光追性能測試Port Royal裡A卡倒是無意外墊底,但很意外這個測試裡兩張Arc居然大幅領先,居然超過了兩張N卡,N卡傳統優勢可是光追啊。這個在我意料之外,那麼綜合DX12 Ultimate測試Speed Way裡面,兩張Arc顯卡再次拔得頭籌,不過很神奇的是這兩張Arc居然跑出一樣的成績,這很讓我意外,RTX3060憑藉著強大光追性能也很接近兩張I卡,2070因為架構老一些光追性能稍差,所以在Speed Way裡面就不敵3060了。而6600XT由於眾所周知殘廢光追性能,在這測試裡沒有什麼存在感了,那麼在更純粹光追性能測試場景DXR Feature test裡面A770和A750兄弟表現出相當強大光追性能,甚至超過了光追為傳統強項3060,我只能說和RDNA2架構6600XT形成鮮明對比,從3Dmark表現來看 Intel這第一代獨顯的兩兄弟A770和A750表現出了符合它規模的成績,尤其是光追性能非常亮眼,但這只能說明它的驅動優化充分的情況下表現。

  實際遊戲裡,光有強大理論性能可是不夠,驅動優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況且Arc作為原生DX12顯卡,我也很好奇它在比如DX11或者更老DX9遊戲中又會有怎樣的表現。

  所以為了盡可能全面測試它的遊戲性能,我們選取了這些遊戲進行測試,測試分三個解析度從1080p到4K,看看它不同解析度下的性能衰減又如何,豪華的規格能不能讓它在4K解析度下帶來驚喜,首先是網遊APEX,兩張Arc就給了我當頭一棒,作為起源引擎開發的DX11競技網遊,A770在Apex裡面的表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DX11下1080p解析度的幀數甚至只能跑60幀出頭,幀生成時間更慘不忍睹,可以說沒法玩的程度,但這兩張卡的成績有意思的特點,從1080p到4K的成績都差不多,甚至4K下幀數還超過了其他幾張卡,看來這情況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種是眾所周知的驅動沒優化好的原因,另一種可能是它不原生支援DX11導致驅動開銷過高,導致處理器利用出現問題,這個我們留在影片後半部分詳細分析,繼續測下個遊戲。

  另一個DX11網遊是Dota2,在Dota2裡Arc兩兄弟表現顯然正常多了,雖然1080p和2K幀數還是要比N卡和A卡稍低一點,但至少也是接近水平。4K下A770更憑藉著更大規格拔得頭籌,看來即使DX11遊戲,如果驅動優化比較好的話,應該也不至於差的很離譜,不過很搞笑的一件事是在1080p和2K下A750幀數居然比A770高。

  Intel目前驅動是什麼水準,由此可見一般,同樣是DX11的原神,A770依然延續了這樣表現,低解析度下打不過其他幾位選手,但隨著解析度變高,相對性能也越來越強,但即便是開到4K也還是打不過兩張N卡,接下來遊戲作為Steam線人數最多的熱門網遊居然還在用上古DX9 API遊戲CSGO,CSGO當中兩張I卡表現在新驅動下其實已有了長足進步,但很可惜還是沒辦法和同等級N卡和A卡相提並論,尤其低解析度下表現,總體來說,我覺得是能玩,但是畢竟不是原生DX9,即使新驅動用上DXVK轉譯所帶來性能損失也實在是沒法徹底解決,接下來我們來看單機遊戲性能表現。

  DX12的新遊戲方面,電馭叛客2077當中,不開光追的情況下,A770和A750在1080p解析度完全站不起來,這時候6600XT才是低解析度的神,但隨著解析度的提高,相對性能也越來越好,1440p下這五張卡居然達成巧妙地平衡,取得同一水準平均幀數,當解析度繼續來到4K兩張I卡憑藉著更大規格再次反超,一躍來到第一梯隊,A770和A750的差距在這裡依然很小,沒有規格上的差距來得大,打開光追之後 I卡和N卡的光追性能都不錯,依然延續著關閉光追的排名,但6600XT這時候因為孱弱的光追性能就暫時落後了,值得注意的是在4K解析度下A750和6600XT兩張8GB顯存的卡都出現了爆顯存的情況,幀數異常低,但同樣只有8G顯存的2070卻沒有出現這樣情況。

  當然12G顯存3060和16G顯存A770就不存在這困擾,這其實說明三家顯存壓縮技術其實有差距,哪怕顯存容量一樣,在實際遊戲場景下同容量的意義也是不同。 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當中A770的表現非常亮眼,基本上除了1080p下小幅落後6600XT外,全程保持領先,當然和前面一樣解析度越高優勢越大,4K解析度下已有了跨等級效能優勢。但A750的表現一反常態和A770的差距變大了很多,我猜可能是[地平線5}對流處理器數量相對敏感。但A750和A770的差距在這裡甚至超過了核心規格差距,這我也有點不太能理解了。

  巫師3最近更新了4.0以後,簡直像換了一個遊戲,當然也加入DX12模式支援,在DX12版本巫師3中兩張I卡表現很強,三個解析度下都明顯領先另外三張顯卡,A750雖然小幅落後A770,但也依然領先其他三張卡,看來Intel這驅動對新版巫師3優化還是挺到位。

  咱們這次測試最後一個DX12遊戲[古墓麗影暗影]當中1080p中6600XT引領全場,隨著解析度提高Arc相對也會變強,到了4K下又成為這幾張卡裡最強,A750在這遊戲裡的表現也比較正常,性能差距和規格上的差距相符,考慮到[古墓麗影暗影]是個連Mac都能跑的遊戲,它應該是比較能代表驅動優化到位的情況下Arc顯卡表現了!

  [荒野大鏢客2]的測試,我們使用了Vulkan API,A770表現非常出色,甚至有一種跨等級的感覺,即使是A750也輕鬆幹掉了3060和6600XT,這個效能表現很讓人意外!看來在優化良好的遊戲裡,這兩兄弟的潛力非常大,不過這裡有個小插曲,早期版本的驅動當中A750會在測試過程中出現藍屏的情況,然後一個禮拜之後新驅動就已修復了這問題。

  戰神4的測試使用了DX11 API,兩張Intel Arc表現很難說得上優秀,低解析度下落後參測的其他三張卡,到了4K解析度下才挽回一些顏面,A750比起A770有10%的差距,也比較符合規格的差別,最後再來跑個老一點的3A大作GTA5,我們用的是DX11 API,在GTA5裡兩張Arc表現有點慘,三個解析度下的表現都很難稱得上正常,這應該是驅動還沒有對GTA5做優化,GTA5這個表現基本上就是A770完全沒優化遊戲下的表現了。

  常規遊戲性能測試結束了,但我還有一些疑問沒有得到解決,一個Arc這種Rosetta一樣轉譯來的DX9以及DX11
到底驅動造成的API開銷相比N卡和A卡究竟如何?另一個是DX9模式既然是轉譯來的,那麼會不會造成額外處理器佔用,為了盡量讓問題凸顯出來,接下來的測試我們把處理器降低到4核8執行緒。

  4.0GHz的規格來進行測試,此時性能與i3 12100相似,會更明顯的看到問題所在,為了第一個問題解答,我使用了3Dmark的API開銷測試工具,這個測試的邏輯是逐步增加處理器發送的DrawCall,當達到瓶頸的時候記錄下每秒的DrawCalls數量,那麼什麼是DrawCall呢?每次處理器準備數據並且通知給GPU的這個過程就是一次DrawCall,在這過程當中驅動程式會通過圖形API發出Drawcall指令,那麼在相同處理器的情況下,這個測試就可以看出驅動和API在極限狀況下溝通的效率,或者你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可以通過這測試來看到驅動的效率究竟如何?注意這測試是一個極限測試,體現的是顯卡驅動成為整個渲染流程中瓶頸的時候,驅動造成的API性能差距,果然在這個測試裡,哪怕是最新的4032驅動,Arc的表現也遠遠不如N卡和A卡,DX12和Vulkan的表現還相對還好一點, DX11的情況下,Intel的驅動差距就非常顯著了,所以這個測試其實再次證明了A770在硬體層面的一身肌肉,被它的驅動給禁錮住了,說到這裡,我其實想分享一件事情,這影片所以拖到今天才出,很大程度上Intel非常積極更新驅動的原因,那我們乾脆也來在這個極限測試裡對比一下,10月首發驅動和1月初4032驅動差距到底有多大?很難相信,這兩個驅動版本只相差短短三個月,當然哪怕在最新4032驅動下,I卡驅動的DX11性能還存在很大差距, 但是當我看到短短三個月當中,4032驅動的極限性能居然已比11月3490驅動,在DX11多線程情況下高出56.82%,我只能說我是非常respect,Intel對待這張卡的態度,直觀的感受就是我的測試進度甚至跟不上他們更新驅動的速度,就在影片推出的這幾天,他們又更新了一個beta版的驅動,不得不說我覺得這張卡的未來表現還是很值得期待。為了更直觀的展現這三個月驅動更新帶來了多少性能提升?我給你們看兩個遊戲的差距,首先是[CS:GO]這是一個DX9網遊在各解析度下都有顯著效能提升,Dota2是一款DX11網遊,同樣有顯著的提升,尤其是1%低幀提升相當明顯,所以說你看到得Intel確實認真做事,這所謂“戰未來”的基礎。

  而為了第二個問題解答,我們分別用A770、3060和6600XT跑1080P解析度[CSGO],來記錄測試全程的處理器佔用率,結果A770雖然幀數較低,不過相應的CPU佔用率也是最低,讓我意外的是3060平均幀比6600XT略低,但整體的處理器佔用率卻要略高於6600XT,也許這就是流傳“N卡偷U”的來源吧,這說明雖然Arc目前驅動性能還是不夠好, 但也沒有因為非原生的原因讓處理器佔用率更高。

  簡單總結一下遊戲裡Arc A770和A750整體表現,目前A770和A750由於驅動的封印,遊戲性能有點對不起同等級裡超級規格,因為表現太特別,沒辦法簡單說它的性能相當於另外兩家的什麼顯卡,在DX12、Vulkan API較新的單機遊戲,A750就能做到低解析度下不輸3060,4K下比3060和6600XT更強,A770可以做到在這類遊戲裡超過3060, 但在另一部分稍微用的技術老一些的DX11遊戲,A750和A770就明顯被驅動拖了後腿,甚至在GTA5裡跑出了遠不及預期的性能,網遊裡也是如此,有像原神、Dota2這種表現正常接近3060和6600XT,也有APEX這種完全沒法玩,也有CSGO這種因為DX9原因性能表現比較弱,總體來說就是如果你是一個以最新3A大作為主的玩家,這兩張卡表現就還行,如果你是個懷舊玩家或者以競技網遊為主的玩家,這張顯卡從目前的性能來看,我覺得你還得再觀望一下。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XeSS,XeSS作為繼DLSS、FSR之後的又一個超解析度技術,Intel在核心裡塞入XMX矩陣加速單元就是用來為XeSS服務的,從技術上來說DLSS技術路徑比較接近DLSS 2代,都是利用深度學習加速的超解析度超採樣技術,但不像DLSS只相容20系以後的N卡,XeSS有著和相對傳統FSR2類似相容性什麼卡都能用,但雖然都叫XeSS,但它在不同架構的顯卡上實現的方式其實是有所區別,對Arc A770和A750,因為有XMX單元的支援,XeSS使用的是INT8格式來處理速度非常快,而對Xe內顯或者是其他的GPU比如N卡或者A卡來說,XeSS是以更簡單DP4a模式運作,相對而言,DP4a路徑會有更高的性能開銷,效果上也會打點折扣,但好處是相容所有顯卡,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方式使用的是相同的開發API,所以對相容遊戲上沒影響。我們簡單測試XeSS各檔位下的幀數,值得注意的是XeSS比起DLSS2和FS2還增加了一個“超級質量”檔位,在4K下各檔位的解析度如表所示,[古墓麗影暗影]當中各檔位的幀數差距是這樣。

  接下來我們用一段錄屏來對比一下,A770原生XeSS,3060跑相容模式XeSS和DLSS 2.3,來看一下它們畫質區別, 設定都是4K解析度 + 平衡模式,專業軟體方面,我們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我們來聊聊影片編輯性能,首先是編解碼性能,Intel在A770和A750兩張顯卡里搭載了規格相當高的編解碼器,解碼器最高支持8K60、12bit HDR規格,編碼器最高支持8K 10bit HDR規格,支援的格式方面,除了主流H.264、H.265、VP9以外,Arc也加入了最近逐漸站上主流的AV1編碼的支援,比如新的OBS 29版本就已經可以用上這個AV1編碼器來推流了,為了測試編解碼器的性能,我在達芬奇裡分別做了一個小項目,使用了六條我們測試顯卡時的錄屏素材,每一條都是4K、60fps、30m碼率、High+level5.2預設,這會對顯卡的硬體解碼單元造成極大壓力,這壓力有多大呢?我可以用4090回放一次讓你看看,感受一下這個壓力,這就是我們每一次做顯卡評測後期電腦所遇到的壓力,與此同時,為了防止處理器太強讓有些硬體解碼表現不佳的選手被處理器帶飛,我們在這個測試裡把處理器設置成6核12執行緒、5GHz規格 ,這規格不至於帶飛這些甜品卡,但也不至於太弱,首先來看一下導出效率,我們把30秒片段導出成1080p解析度、80M碼率的H.264視頻,分別關閉內顯和打開內顯解碼加速,這成績不太對。怎麼內顯還可以給A770加速?但其他幾張顯卡的導出速度卻並沒有因為UHD770的加入而變快,然而在即時預覽這種基本純粹靠解碼性能的場景下, 無論是3060還是6600XT再加入UHD770之後都會變得流暢很多,甚至4090都會被UHD770內顯明顯加速,所以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在導出時不只有解碼性能會影響最終成績,顯卡的通用計算性能的影響甚至還要更大,所以導出時瓶頸反而變成了通用計算性能,但A770加入內顯後還能大幅加速,只能說明它導出的時候瓶頸就在解碼單元上,考慮到A770和UHD770係出同源規格還更高,不至於硬體的編解碼性能反而更弱,只能猜測又是驅動拖了後腿,也就是A770解碼單元沒有正常工作,所以這成績僅供參考。不能說明硬體實際水準,體現在實際剪輯軟體當中我們做了一個綜合測試,PR裡在關閉內顯的情況下,A770的表現介於RTX3060和6600XT之間,而在打開內顯的情況下成績則一下子提升了一大截,和3060依然接近,A770和UHD770都是Xe架構內顯,為什麼內顯還能給A770加速?這不科學啊!A770的硬體編解碼器有這麼爛嗎?打開Pr的設置菜單,我終於發現原因,原來Pr並沒有認出A770是一張Intel顯卡,左邊是A770 + UHD770,你會發現它會識別出來Intel QSV編解碼器,右邊就只有A770 它就沒有識別到QSV設備,然後我還嘗試了一個組合,那就是A770 + 4090,看看A770能不能幫4090加速編解碼,結果Pr依然認不出A770的QSV,最終跑出來的成績也和單獨使用4090時沒什麼差別。但4090搭配內顯卻能獲得相當大的提升,這說明Intel的QSV編解碼器效率其實是非常高,我懷疑Pr是一個白名單機制,只能說Adobe對新硬體的適配太慢了!所以Pr裡UHD770就可以調用內顯媒體引擎。就像蘋果M系列處理器一樣,於是你就會發現內顯對編解碼性能加速提升很大,即使是搭配4090的情況下UHD770也能提供相當可觀加速力,可惜目前Adobe還沒做好適配,所以這部分性能測試成績僅供參考。未來適配之後應該會有較大提升,不過即使QSV沒識別出來,純靠OpenCL性能它也比6600XT強一截,我覺得這表現還是很讓人滿意,我也很期待徹底適配後的表現,畢竟A770的媒體引擎比起UHD770還要強不少呢!

  接著,我們還測試了達芬奇,不過達芬奇的測試裡,開關內顯的成績就差別不大了,因為達芬奇哪怕你在設置裡打開了利用QSV解碼的選項,它也會只調用獨顯進行編解碼,從最終的成績來看,達芬奇還是對兩張N卡更加友好,這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GPU重負載的場景下,CUDA加速的優化目前還比較好,I和A在達芬奇裡只能利用OpenCL 有點吃虧。在3D方面Blender的測試當中N卡憑藉著CUDA + RTX優化的獨占優勢取得較大程度的領先,A770和A750憑藉誠意十足的規格,即使同樣只能使用OpenCL消耗的時間也幾乎只有6600XT的一半,這個測試裡就能看得出Arc的料下的有多足了。

  在遊戲開發方面Unity的光照烘培速度上,兩張Arc顯卡強的有點驚人,A770每秒可以計算的光線甚至達到了3060的兩倍,哪怕6600XT也差很遠,看來A770這卡規格是真的高,在虛幻5的Nantie視窗預覽流暢度測試中兩張I卡的表現也不錯,A770可以比肩3060,A750是強於除了3060以外的其他兩張卡,看來只要是DX12特性用的比較多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這兩張卡的表現就會相對比較好。

  最後,我們也測試了工業軟體的表現,在SPEC viewperf的性能測試,A770大部分測試項目中都和3060打的有來有回。但是在比如說西門子NX這類需要專業驅動測試項目,只有A家遊戲卡6600XT表現出了沒有被限制的性能, Intel這邊看來想要解鎖這部分性能也是需要Arc Pro專業卡了。不過有個有意思的地方,哪怕是這種測試項目, A770的新驅動也有比較明顯的性能提升,比如Maya和Solidworks兩個項目,4032驅動比起3490驅動甚至有了翻倍性能提升。比遊戲還誇張,能耗方面,這次我們測試了三種場景下這五張卡的功耗,分別4K解析度桌面待機的功耗,播放我們在B站的4K影片的功耗和運行3Dmark Time Spy時所代表的遊戲功耗,測試時使用NVIDIA PCAT套件,
可以測試包括PCIE接口供電功耗和外接供電接口的總功耗。可真實反映顯卡整體總功耗,待機時兩張I卡的功耗確實有些太高了,A750 38W、A770 42W的功耗和N卡11W左右、A卡7W的功耗是有比較大的差距。播放B站視頻時A750功耗小幅提升到45W、A770提升到51W,此時N卡和A卡大約25W,差距明顯。不過沒待機差那麼大。造成這表現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低負載工作下Intel這兩卡的顯存沒降頻一直跑在最高頻率,這256-bit的8顆顯存可不是吃素。 加上A770 16G顯存頻率還更高。所以它的功耗也會比A750來的還要高。就看以後更新驅動能不能也讓顯存在低負載下動態調頻了。在Time Spy裡兩張I卡的功耗也比其他三張顯卡稍高220多瓦的功耗,甚至比爺爺輩2070都要高, 只能說這兩張卡用這樣的規格,卻被驅動封印到跟一群低功耗的小朋友打,Intel的驅動團隊已經三天沒更新驅動。到這裡性能測試結束了,是不是還少了點什麼沒做?

  對了!在手裡的顯卡怎麼能不超一下呢?經過反覆嘗試A770超頻之後的Time Spy成績來到了14279分比起默認的13284分提升了7.49%。A750從12785分提升到了13427分提升了5.02%。我覺得這超頻幅度可算聊勝於無。而且這還是在把功耗牆從默認的190W拉到228W的情況。現在Intel顯卡超頻方式還只能在Intel Arc面板裡面拉,但現在的可調項還太少,甚至連顯存頻率都還不能調,所以我是覺得目前這個卡沒什麼超的必要。那麼測試就到這裡了。

  A750和A770這兩張卡,單論目前遊戲性能,表現比較正常的遊戲裡是可以持平乃至小超3060和6600XT,但同時在部分遊戲裡由於驅動原因有明顯性能問題,甚至它的驅動還會有每次開機的時候彈出UAC認證框這類bug。我們也看到Intel驅動更新很積極。回到這兩張卡本身,在現階段我不會推薦你去買一張A750或A770,就為了支持一下Intel,這顯然是不理智,畢竟這兩張卡在實際使用的過程當中,很容易遇到不盡人意的情況。但至少我們要給這兩張卡一些掌聲。它可能也是GPU行業一個新起點,你我正是見證者,說心裡話,這兩張卡在我心中最大的意義, 不是它有多強、能出道即巔峰,這不是在2003年。現在是一個顯卡比磚頭都大的年代,第一代產品能做到能用的程度在我看來已經足夠了。何況第一代產品裡Intel就帶來了遠強於RDNA 2的光追性能,擁有特定計算單元加速的XeSS,而且XeSS不僅有類似DLSS前瞻性技術,也對老硬體開啟一扇大門。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誠意的一種表現,你看NVIDIA別說對別家顯卡敞開大門。3090的用戶也用不上DLSS3.0,所以雖然它的性能在今天來看還不夠強。作為旗艦卡顯得還有些稚嫩,但它的出現意味著新的攪局者的誕生。在7900XTX和4080互相比誰賣的貴的今天,我們需要一位挑戰者的出現,這才是藍隊加入的意義,A750現在我看到售價大概2000元人民幣。如果你想嚐鮮,想實際體驗一下Arc顯卡到底是怎樣的一款產品。我覺得A750這張卡可以買來試試,性能和A770差距不大,該有的特性一個不落。而且還能保證絕對不是礦渣,而且Intel目前更新驅動的積極程度,看來是真的能戰未來。後續一直這樣提升下去,那買這卡還賺到了。但2600-2700元人民幣的A770就適合多金且喜歡收藏硬體的玩家了。如果你想留作紀念,那麼A770應該能讓你在十年後會想起今天這時代,它是個話題性不輸4090的明星產品。

 

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john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