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部分出社會的人多少都有這種感覺,對當下流行的主流音樂缺乏興趣,甚至覺得難以理解。或者用另一個角度來說,心中的經典流行音樂絕對比當下流行的更好。這種現象,大部分的人將此比做為年齡代溝的典型情況,甚至不少創作都會用這點來凸顯年齡代溝,但音樂代溝是如何產生的?以往心理學也有相關研究。近期一個以電視、音樂、電影相關數據為主的網站就綜合以往相關研究分析是怎麼產生的?
串流音樂平台的聆聽者數據是很好的研究資料,分析Spotify的數據發現經常播放音樂的使用者年齡為13歲至16歲之間,另一家串流平台Deezer的數據資料顯示人們對音樂的多樣性接受度在24歲達到顛峰,而過了31歲會開始停滯。不過,另一方面,30歲是開始聆聽非主流音樂的起點,會花更多時間搜索非主流音樂作品。綜合多方面研究都認為一個人對音樂的興趣最早從13歲開始,直到30歲之後便開始跟當下主流音樂脫節。
原因呢?根據學者的研究,原因之一可能跟心理需求優先程度有關。青少年對於音樂的需求較高,花比較長時間在音樂相關方面,而隨著年齡增長,音樂的重要性會開始往後,自然接觸的時間變少了。另外還有從決策機制的角度,也就是經典的37%法則來看,這法則的意思是只要看過之前的37%目標,或是花費總時間的37%就可以下決定了,因為之後的63%不會有更好的選擇。而洽巧30歲左右正是人類平均壽命的37%,所以可能也適用這統計法則。
謝謝收看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