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眼和颱風的糾葛_00.PNG 
進入7月了,龍眼的產季就要陸續開始~ 颱風季也要開始了~不過你知道龍眼除了香甜好吃,居然還有可以預測颱風的傳說?
  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時代的臺灣正如火如荼準備將在10月舉辦的大型「臺灣博覽會」,不過這一年卻遇上一連串災害,先是新竹、臺中腦炎盛行,接著4月又發生規模7.1的大地震,且餘震不斷,死傷或家屋毀壞的人數眾多天災影響之下,籌辦博覽會的官員們也開始對即將到來的颱風季嚴陣以待!
▽圖左為1935年(昭和10年)臺灣博覽會宣傳海報,圖右為龍眼圖《采風圖合卷》

龍眼和颱風的糾葛_01.PNG

  1935年5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訪問負責博覽會建築的營繕課課長井手薰,對於颱風季的應對方式,井手課長表示:「博覽會建築就跟女性的化妝一樣,太早就畫好會脫妝,還是等到時機正好才進行。六月開始著手進行、預計八月底可以完成。比較不妙的是正好會遇到暴風雨季,今年龍眼肉很多,恐怕是颱風很旺的預兆,已經做好最壞打算,妥善利用颱風來襲之外的空檔來進行」。
▽B148颱風(1935年7月19~23日),路徑由臺灣東南方海面往北移動,再西北行進入大陸地區。B148造成全臺降雨,北部降雨最多的地點為竹子湖(412mm),中南部雨量亦有一定規模,臺中337.1mm、阿里山310.5mm、臺南248.1mm、高雄305.2mm、恆春271.8mm。

龍眼和颱風的糾葛_02.PNG

▽B149颱風(1935年7月27-30日) ,路徑由臺灣東方海面往西北西移動,穿過臺灣中部。B149雨量相對較小,竹子湖214.0mm,阿里山189.3mm、臺南172.9mm、高雄143.4mm、恆春114.8mm。

龍眼和颱風的糾葛_03.PNG

▽B150颱風(1935年8月2-7日) ,路徑由臺灣東方海面轉往恆春南方海面後,持續往西南再往北移動。B150降雨集中在東部及南部,花蓮、臺東、阿里山、恆春,降雨都在300mm以上。

龍眼和颱風的糾葛_04.PNG

▽B151颱風(1935年8月22-30日) ,路徑由臺灣東南方海面直撲恆春,往西北穿過臺灣南部後,再往西逆時針繞圈往回,再次通過南部地區往東北移動。B151降雨集中在恆春,達918.1mm,往北至高雄已減少到280.7mm,臺南107.8mm、花蓮133.4mm,其他西部各地都在100mm以下。

龍眼和颱風的糾葛_05.PNG

聽起來有點神祕的「龍眼肉預測法」準度如何呢?
  根據當年的氣象資料,1935年7月19日開始至8月30日間共有4個颱風影響臺灣,其中有2颱風(B149與B151)登陸,還有2個颱風(B149和B150)時間相當接近,臺灣南部及東部都有驚人降雨和陣風。
  所幸不管是博覽會建築或是對於颱風的準備,當時的臺灣都已建立相當的防災體系,進行到一半的工事及危險家屋在事前就做好固定防護,救生艇、避難場所及相關人員也已整裝待命,最後沒有造成重大傷亡或損失。
  其實關於龍眼和颱風的關聯,臺灣也有「龍眼多,風颱多」的說法,雖然目前還沒有長時間的觀察和統計,無法斷定是否真的可以當作指標,還是可以當成有趣的參考,今年也去觀察一下龍眼肉,預測看看颱風的數量吧!


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john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